我国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一,世界上每产出3吨煤就有一吨出自我国。然而与产煤大国的地位相比,我国煤炭的出口量却显得很不相称,业内人士呼吁——
1997年,我国共出口煤炭3072万吨,仅占世界煤炭贸易总量的6%,占我国煤炭生产总量的2.27%。而同一年,美国生产煤炭9.93亿吨,出口煤炭6170万吨,占6.3%;澳大利亚生产煤炭总量2.16亿吨,出口煤炭1.57亿吨,占72.7%。作为世界第一用煤大户的日本,每年需进口煤炭1亿多吨,而从与之一衣带水的中国进口的仅占10%左右。这些数字足以说明,中国煤炭的出口潜力很大。
纵观国际上一些出口煤炭较高的大企业集团,建立出口煤基地至关重要。一般来说,作为出口煤基地,应当具备以下条件:一是有一定的生产规模,至少年产原煤千万吨以上,如美国、澳大利亚、南非等国的出口煤基地,大多是几千万吨以上的露天矿;二是有相应的洗选设备,出口煤的出入洗率达到100%;三是有专用的运输工具,严格杜绝运输其他货物的列车运输煤炭;四是有现代化的管理技术,最大限度地降低出口煤的生产成本。
对照这些条件,中国的煤炭出口企业,除去平朔、兖州等少数企业外,大多数企业目前还不具备。
同时,多年的内销体制为煤炭出口设下了重重障碍。首先是煤质上,由于我国部分煤炭生产企业加工技术和装备水平不高,质量观念不强,管理制度不严,致使出口煤质量不能达标。据统计,我国出口煤因煤质不稳定而引发的纠纷,占国际煤炭购销合同纠纷的70%以上;其次是运具,我国目前企业很少有专用的运煤车,临时租调的铁路货运列车,很难保证运煤车不混入杂质,再加上一些煤炭生产企业质量意识不强,从源头上煤质就不过关,所以出口煤屡屡发生用户抗议事件。
此外还有铁路、港口等运输、中转企业的原因。我国煤炭资源多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,远离港口,出口煤严重依赖铁路运输,特别是西部边远地区,由于运力紧张,不能保证煤炭按时到港。预计这种紧张情况将在今后一段时间里持续存在。这些年,港口建得较快,但也存在不配套的问题。特别是北方五港,港口与后方资源不配套,场地内销与外销煤不分,堆场普遍不足,不能满足出口煤正常的周转需要。
近些年,一些煤炭生产企业在提高煤质上下了一番功夫,在国际上创出了自已的品牌。如兖州矿业集团公司的出口煤在日本信誉非常高,几乎达到免检的水平;平朔煤在台湾和欧洲市场上被列为信得过产品。大同矿务局为提高大同煤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,自筹资金7000多万元改造了云岗洗煤厂,使煤质大大提高。
为加大煤炭出口,我国在煤炭出口格局上曾几次变更,目前已基本形成以中国煤炭工业进出口集团公司为主,山西、神府、五矿公司出口煤炭为辅,相互配合、相互促进的出口体系。
但是,由于没有建立一个权威部门来统一制定出口策略,统一划分市场区域,多家出口,出现了内部无序竞争、企业低价竞销的现象。
目前,国际煤炭市场供大于求,竞争激烈。特别是亚太地区,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,经济萎缩,对煤炭的需求大量减少。与此同时,煤炭应用大不如前,由于钢铁生产的下降和新技术的运用,炼焦煤贸易量进一步减少;民用无烟煤由于清洁能源的利用和环保的要求,其需求量在不断减少;动力煤的需求虽因燃煤电站的增加而增加,但受环保要求的制约,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,而且要求供货方相对固定,能长期提供质量稳定、供货及时的煤炭。
显然,在这种情况下,单一地增加煤炭出口经营单位,并不一定能够增强我国煤炭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。目前,世界主要出口煤炭的国家,其煤炭生产与出口基本上都集中在少数几个大财团。如1997年,美国出口煤炭6000万吨,仅有四五家生产企业;澳大利亚出口1.57亿吨左右煤炭,也只有五六家煤炭生产企业。而在我国,现在出口煤炭企业多达40多家,有的企业年产量才几十万吨,供出口的煤炭一年才只有几万吨。
为此,业内人士呼吁,要改变中国煤炭出口的现况,需要煤炭企业间通过强强联合,实现出口的联合,保证出煤的质量,以规模优势化解风险,提高出口竞争力;同时,要顺应国际煤炭发展潮流,建立有约束力的煤炭出口企业协会,以对付国际煤炭大财团对市场的垄断,保护我国的煤炭出口企业和国家的利益。